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卓张鹏) “希望像苏师兄带着大凉山孩子们来武汉研学这种活动能成为常态,而非偶然的幸运,我捐赠的奖学金虽然杯水车薪,但愿能成为一个好的开始。”6月18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典礼上,学校专门设置了一场特别的捐赠仪式,该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王若妍将本科期间所获得的全部奖学金捐给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学基金”(以下简称“研学基金”),加上她父母配捐的资金,共计10万元,用以资助学校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和学校定点帮扶地区的乡村孩子到武汉研学。
(资料图片)
捐款十万,除了奖学金父母也配捐
6门课程满分、75门课程满绩,13项国家级、17项省级和46项校级荣誉,以专业与综合成绩第一名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21年成为当时全校唯一荣获学校最高奖学金“文澜奖学金”的大三学生,2023年荣获人民网奖学金……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电影学专业的王若妍大学期间的部分亮眼成绩。
“获得奖学金是荣誉更是责任,它让我清楚认识到个人成长的背后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的重要助力,也促使我将这份奖励回馈给更需要的人,形成爱的链条。”王若妍如是说。
其实,早在2020年,王若妍第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时,就萌生了把奖金捐出去的想法。
“获得国家奖学金于我而言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但奖金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我希望它能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于是她就想在毕业前找到合适时机把获得的奖学金一并捐出。
今年年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生、研支团成员苏正民向学校提出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学基金”的想法,用于长期支持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和定点帮扶地区的孩子来武汉研学,也为有意向捐赠的校友和社会好心人士搭建献爱心的平台。5月初,苏正民带领大凉山的孩子们来武汉研学,途中与学校团委、教育发展基金会经过反复论证、协商,设立“研学基金”。
王若妍关注到苏正民带领大凉山孩子来武汉研学的报道,深受触动。她主动联系苏正民,提出把自己在校期间所荣获的4.9万元奖学金全部捐给他和大凉山的孩子,作为以后来武汉开展研学的资金。
苏正民建议王若妍把这些奖学金捐到学校的“研学基金”,这样不仅可以作为该基金的启动资金,还可以覆盖到更多西部地区的乡村孩子。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王若妍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父亲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赞同女儿的想法,还表示要配捐5.1万元,和她一起“凑个整”。经过详细了解相关程序,王若妍和父母将10万元捐款捐到学校的“研学基金”,成为该基金捐赠“第一人”。
“我想成为一个爱的传递者,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研学基金’的捐赠队伍中来。”王若妍说。
爱心接力,“是师兄影响了我”
“是苏师兄影响了我,让我做出最终捐赠的决定。”王若妍提到的苏师兄就是去年因毕业论文致谢感动全网的返乡支教大学生苏正民。他们是在2021年参加学校“文澜奖学金”答辩时认识的,彼时王若妍被苏正民的故事所感动,当时在心里就决定,如果得到“文澜奖学金”,就要捐给苏正民和大凉山的孩子们。
虽然王若妍和苏正民的成长历程不同,但两人都热爱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经常围绕如何做好志愿服务而交流。
在当年学校举行的“典赞青春”颁奖典礼上,两人又都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师兄给我传递了一种新的人生目标,我以前想的是怎么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与师兄长时间接触后,我把如何在自己变强大的同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人生道路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2月1日,就在颁奖典礼筹备期间,王若妍从苏正民的朋友圈得知大凉山有一位小朋友因车祸撞断了腿,急需筹款做手术,此时她恰好收到一笔2000元的科研奖金,她毫不犹豫通过微信转给苏正民,还表示等筹款方案定了还要继续号召大家一起捐。
2022年,苏正民火爆全网的论文致谢出来后,王若妍第一时间看了并转发给家人和亲朋好友。“人在成长中应当不断回顾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并且永远心存感激。”这篇致谢给她最大的触动是坚定自己与苏正民形成接力,接续为学校、乡村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五一”期间,王若妍关注到在武汉研学的大凉山孩子们说,这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地铁,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很兴奋、很期待。这不禁让王若妍想起17岁时,她的高中也组织来武汉研学的经历。由于大家都是来自城里并且都有过外出旅行的经历,这趟行程大家并没有那么惊喜和新奇。这让王若妍意识到,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经历对乡村孩子的重要性。
“对比之后,我希望让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开展一些,不仅仅是几位被选中的孩子,而应该常态化,覆盖更多的孩子。”即将毕业,王若妍想用她的奖学金为更多乡村的孩子们插上“飞向梦想的翅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未完待续,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
王若妍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从小父母就教育她,要认识并成为自己,鼓励她趁着年轻多尝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你要清楚哪些是通过个人努力得到的,哪些又主要是因为幸运得到的。对于那些因幸运带来的东西,要学会感恩,并且时常要想着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王若妍说,这是父母对她影响最深的一句话。
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经历过3次大型手术,这让他常怀悲悯感恩之心。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的父亲每年都会参与无偿献血,即使在刚参加工作、收入微薄时也一直参加资助活动。“在父亲眼中,他最看中的是自己所做的事情对国家和社会福祉是否有价值。”这种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王若妍。
“献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小时候,父亲带我出去玩,看到哪有献血车他就过去献血。”父亲献血时就会让王若妍在旁边看,用身体力行告诉她,我们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像血液、剩余的钱财、用不到的物资,如果能够采取一些合适的方式,像无偿献血、捐款捐物、义卖等等转赠给有需要的人,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在当时的王若妍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公益、热心助人的种子,并逐渐生长发芽。
从小学起,王若妍就开始做些义卖的志愿服务。中学时,她参加慈善义演,将收入捐赠给乡村小学建图书馆,这也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才艺和体力可以转化成帮助他人的实际力量。高中时,她想成为一名乡村音乐教师,让更多孩子能够乘着歌声的翅膀去远方。王若妍说,后来因为高考前频繁失声、嗓音受损、高考政策突变等一系列原因,最终她进入了电影学领域。
进入大学后,王若妍仍继续做志愿服务,累计参加4次无偿献血,4次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开展返乡志愿服务,4次主持社会实践,年度志愿时数超200小时……她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乡村振兴助力。
这个暑假,王若妍将和同学们组队一起去学校定点帮扶点盐津县支教,利用专业优势和美育特长,为教育乡村振兴做点实事。她表示,到人大读研后,她和父母还将持续关注并支持“研学基金”的发展,也向苏师兄以及身边所有有爱心的人一样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接力将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